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寸关尺三部配合脏腑异同表
寸关尺著作名称作者姓名成书年代左右左右左右《内经》秦~东汉初年心膻中肺胸中肝膈胃脾肾腹肾腹《难经》东汉中期心小肠肺大肠肝胆同上肾膀胱心包络三焦《脉经》王叔和著于魏晋年间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肾三焦《脉诀》六朝人高阳生著同上同上同上同上肾命门《千金方》唐·孙思邈,公元682年心肺肝胃脾肾肾《四言举要》宋·崔紫虚,1189年同上同上同上同上肾命门肾命门《诊家枢要》元·滑寿,1359年心小肠肺大肠肝胆胃脾肾膀胱心包络三焦《医学入门》明·李梃,1575年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心包络三焦、命门《景岳全书》明·张介宾,1624心心包络肺膻中同上同上肾大肠膀胱肾、命门小肠三焦《濒湖脉学》明·李时珍,1564年心膻中肺胸中肝胆胃脾肾小肠膀胱命门大肠《医宗必读》明·李中梓,1637年同上同上同上同上同上肾大肠《医宗金鉴》清·吴谦,1742年编同上同上肝胆、膈同上同上同上《増补脉学体要脉论》朱国均审定膻中心小肠胸中肺大肠胆、肝脾丶胃胞宫肾小肠三焦丶命大肠胞宫。
正常人脉次表
年龄 正常人每分钟脉动次数
一岁 120~140二岁 110~120三岁 100~110五岁 96~100十岁 80~96成人72次左右,一呼吸脉4至,每分钟18呼吸
P1,P2,FP为压力(气),F为血流(形)
遍诊法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
年龄 正常人每分钟脉动次数
一岁 120~140二岁 110~120三岁 100~110五岁 96~100十岁 80~96成人72次左右,一呼吸脉4至,每分钟18呼吸
P1,P2,FP为压力(气),F为血流(形)
遍诊法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
伤寒论三部诊法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提出的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的变化,以人迎、跌阳分候胃气。所以在平时不多用人迎、跌阳二部脉。每在寸口无脉的时候,或是在病情危急的时候,方才应急使用,现在列表于后:
仲景三部候诊法表3上部人迎颈侧动脉,以候胃气
中部寸口桡骨动脉,以候脏腑
下部跌阳足背动脉,以候胃气
以上图表电子书诊断学讲义有,请同学们自己下载
望闻问三者,有形质可凭,诊法较为容易,而切脉则大不相同,所谓:“心中了了,指下茫茫”。也就是老师说的再好,学习者也听的明白,但到临证指头去摸,多半心理作用,以意会来推测,却沒有一定的标准,如十个人去摸脉,至少八丶九种病脉不同,病者只有一个病脉,并沒有八丶九种病脉,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学习并掌握以下各种脉学知识丶各种脉象的定义和主病,然后再结合我介绍的指法,反复实践学习,细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自己一段训练,就能掌握切脉的要领,切得比较正确的脉象。
在手寸丶关丶尺一根脉管上怎样能体会到各种脉的形状?这与琴师弹琴的道理一样。琴之所以能产生音乐,是因为琴师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运动,做出上下轻重,推拉辗转等不同的动作,奏出了优美动听的旋律。切脉时也是如此,医生的手指在脉管上,用浮丶中丶沉,举丶按丶推丶拉丶循丶寻九种不同的指法切诊,通过指目的触觉体认各种脉象。现简介如下。
一丶浮取:医生的手指轻轻触及患者寸口的皮肤上,叫浮取,亦称轻取。了解病之表丶病之气丶病之阳。凡浮丶洪丶芤丶革丶濡丶弦六脉,皆可轻手取之。
二丶中取:在浮取的基础上轻轻下按,而不是突然重按,主要了解在病理情况下机体气血偏盛与偏衰,正气与邪气相争之势,阴阳是否失衡。
三丶沉取:由中取再下按,可以了解病之里丶病之血丶病之阴。凡沉丶伏丶牢三脉,皆可重手取之。
四丶举取:医生将手指突然重按寸口,阻止患者正常血液流行,使指下有无脉之感,然后突然举指,从指下脉的搏动,了解气血的盛衰,邪气之亢否。
五丶按取:指目轻按脉管,再突然用力按下去,又突然起指称为按取,了解气血衰弱的状况,邪气是否渐退,脉管是否变硬?按取常用于切沉丶实丶伏丶牢丶虚丶弱等脉。
六丶推取:用指目将脉管推向桡侧,以了解气血运行的流畅与否?可切知滑脉与涩脉。
七丶拉取:用指目顺脉管拉向尺侧,以了解气血运行力量的的强弱及血液流速的快慢,可切知洪丶细丶数丶迟等脉象。
八丶循取:以三指按寸丶关丶尺三部,沿脉道上下循摸,以了解是否有变异的脉象,如局部外伤丶反关脉丶斜飞脉丶畸形脉等等。
九丶寻取:将指目沿顺时针方向,在寸丶关丶尺三部,每一部候处辗转迴旋,有顺序地探测各脉候处的四角,主要是寻求脉象中是否有兼脉并存,如浮滑脉丶洪数脉丶弦细脉等等,详见《脉法体要》诸脉指法主病。
以上种种脉象取法,必须进行反复艰苦的临证磨炼指上功夫,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民间中医师。
以上切脉三指九弾,应心领神会,细心体认!
仲景在伤寒论中所提出的三部诊法,即人迎、寸口、跌阳,三部脉,其中以寸口候十二经的变化,以人迎、跌阳分候胃气。所以在平时不多用人迎、跌阳二部脉。每在寸口无脉的时候,或是在病情危急的时候,方才应急使用,现在列表于后:
仲景三部候诊法表3上部人迎颈侧动脉,以候胃气
中部寸口桡骨动脉,以候脏腑
下部跌阳足背动脉,以候胃气
以上图表电子书诊断学讲义有,请同学们自己下载
望闻问三者,有形质可凭,诊法较为容易,而切脉则大不相同,所谓:“心中了了,指下茫茫”。也就是老师说的再好,学习者也听的明白,但到临证指头去摸,多半心理作用,以意会来推测,却沒有一定的标准,如十个人去摸脉,至少八丶九种病脉不同,病者只有一个病脉,并沒有八丶九种病脉,所以对于初学者来说,首先要学习并掌握以下各种脉学知识丶各种脉象的定义和主病,然后再结合我介绍的指法,反复实践学习,细心体会,我相信你们经过自己一段训练,就能掌握切脉的要领,切得比较正确的脉象。
在手寸丶关丶尺一根脉管上怎样能体会到各种脉的形状?这与琴师弹琴的道理一样。琴之所以能产生音乐,是因为琴师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运动,做出上下轻重,推拉辗转等不同的动作,奏出了优美动听的旋律。切脉时也是如此,医生的手指在脉管上,用浮丶中丶沉,举丶按丶推丶拉丶循丶寻九种不同的指法切诊,通过指目的触觉体认各种脉象。现简介如下。
一丶浮取:医生的手指轻轻触及患者寸口的皮肤上,叫浮取,亦称轻取。了解病之表丶病之气丶病之阳。凡浮丶洪丶芤丶革丶濡丶弦六脉,皆可轻手取之。
二丶中取:在浮取的基础上轻轻下按,而不是突然重按,主要了解在病理情况下机体气血偏盛与偏衰,正气与邪气相争之势,阴阳是否失衡。
三丶沉取:由中取再下按,可以了解病之里丶病之血丶病之阴。凡沉丶伏丶牢三脉,皆可重手取之。
四丶举取:医生将手指突然重按寸口,阻止患者正常血液流行,使指下有无脉之感,然后突然举指,从指下脉的搏动,了解气血的盛衰,邪气之亢否。
五丶按取:指目轻按脉管,再突然用力按下去,又突然起指称为按取,了解气血衰弱的状况,邪气是否渐退,脉管是否变硬?按取常用于切沉丶实丶伏丶牢丶虚丶弱等脉。
六丶推取:用指目将脉管推向桡侧,以了解气血运行的流畅与否?可切知滑脉与涩脉。
七丶拉取:用指目顺脉管拉向尺侧,以了解气血运行力量的的强弱及血液流速的快慢,可切知洪丶细丶数丶迟等脉象。
八丶循取:以三指按寸丶关丶尺三部,沿脉道上下循摸,以了解是否有变异的脉象,如局部外伤丶反关脉丶斜飞脉丶畸形脉等等。
九丶寻取:将指目沿顺时针方向,在寸丶关丶尺三部,每一部候处辗转迴旋,有顺序地探测各脉候处的四角,主要是寻求脉象中是否有兼脉并存,如浮滑脉丶洪数脉丶弦细脉等等,详见《脉法体要》诸脉指法主病。
以上种种脉象取法,必须进行反复艰苦的临证磨炼指上功夫,才能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民间中医师。
以上切脉三指九弾,应心领神会,细心体认!
一坤&陈志权:先中指定取关脉再下寸尺脉位
在学好《诊断学正科讲义》切诊篇及“二十八脉”结合《症治论读》释义256页附增删前人脉诀篇一起学习,可以执简驭繁,纲举目张,体认脉形,辨证求因,取得在治疗的预期效果。
诸脉指法主病29脉歌(增补)
七表浮芤滑实洪,紧弦数亦属阳宫。八里脉微沉缓涩,迟濡伏弱属阴中。
九道短牢虚结代,细长动促不相同。外有大小散革脉,二十九种脉名穷。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数(数亦属表脉)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
九道脉---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
外四脉---大--小--散--革
二十九脉,数在七表八里之外,大小散革四脉,又在九道之外,合之得二十有九脉。各脉形象微茫,疑似最难辨识,歌內悉状言之,使人便于记想。诸脉主病条条撮要,增录前人脉验使人按之如见,凡病形可治不治,已著各症则不多赘焉。
学习诸脉之纲领
凡脉博之则29种,约之则浮.沉.迟.数.滑.涩.细.大为八要,又约之则为浮.沉.迟.数,又至约则为浮.中.沉,是知浮.沉.迟.数四脉,此真千古之要妙也。
等我整理《増补脉学体要》一书出版,图表示意加脉法,你们切脉水平会再提高。
中医脉诊先别阴阳,而阴阳中有形气,以脉理而言形者属血流,气者为压力。临证三指在寸囗切脉,可以得到血流及压力二种信息,脉波仪只能测到压力,血流波则必须借血流仪来测量,中医以手指把脉与脉波仪上得到的讯号不同,在“诸脉指法主病”各脉所引用的脉波图形只供读者参考,应以实际收集的压力波之参数结合患者血流血管弹性等因素,结合把脉判断准确脉象。
诸脉指法主病29脉歌(增补)
七表浮芤滑实洪,紧弦数亦属阳宫。八里脉微沉缓涩,迟濡伏弱属阴中。
九道短牢虚结代,细长动促不相同。外有大小散革脉,二十九种脉名穷。
七表脉---浮--芤--滑--实--弦--紧--洪--数(数亦属表脉)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弱
九道脉---长--短--虚--促--结--代--牢--动--细
外四脉---大--小--散--革
二十九脉,数在七表八里之外,大小散革四脉,又在九道之外,合之得二十有九脉。各脉形象微茫,疑似最难辨识,歌內悉状言之,使人便于记想。诸脉主病条条撮要,增录前人脉验使人按之如见,凡病形可治不治,已著各症则不多赘焉。
学习诸脉之纲领
凡脉博之则29种,约之则浮.沉.迟.数.滑.涩.细.大为八要,又约之则为浮.沉.迟.数,又至约则为浮.中.沉,是知浮.沉.迟.数四脉,此真千古之要妙也。
等我整理《増补脉学体要》一书出版,图表示意加脉法,你们切脉水平会再提高。
中医脉诊先别阴阳,而阴阳中有形气,以脉理而言形者属血流,气者为压力。临证三指在寸囗切脉,可以得到血流及压力二种信息,脉波仪只能测到压力,血流波则必须借血流仪来测量,中医以手指把脉与脉波仪上得到的讯号不同,在“诸脉指法主病”各脉所引用的脉波图形只供读者参考,应以实际收集的压力波之参数结合患者血流血管弹性等因素,结合把脉判断准确脉象。
明形气
文中子曰: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元也。刺志论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昧者不察,妄谓气化虚渺。《素问天元纪大论》帝曰:“何谓气有多少,形有盛衰”?鬼臾区曰:“阴阳之气各有多少,故曰三阴三阳也”。“形有盛衰,谓五行之治,各有太过不及也”。吾身之气血即天地之阴阳也,天地之阴阳所以一升一降者,必有主宰者焉,人身之气血所以一周一转者,必有统御者焉,(按此“一升一降”“一周一转”乃人生命之所依,如呼吸.心跳.血压.血糖.酸碱.血氧.二氧化碳等指数,一息不能停顿,不然则生命危矣)。知此则知脉矣。
今晩讲课到此结束,不布置作业,希望你们认真学习一个月。
王树文丶刘世峰二位老师您们要辛苦一下!我准备今晚讲课后休课一月,专心收膏二书,休息调整一下,感谢群友们的支持与理解。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