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以来,北京接连遭遇多轮冷空气袭击,日最高气温骤然从“20℃+”跌至个位数,日最低气温甚至降至零下,有些市民直接从身着短袖“升级”裹上了羽绒服。
根据中国气象行业标准《气候季节划分》判定,今年北京观象台(北京地区气象观测代表站)的入冬时间为11月6日,比常年(1991-2020年平均)入冬时间10月31日晚了6天。
由于今年入冬推迟,再加上“一夜入冬”的感觉,不禁让人疑惑暖秋和寒冬如此无缝衔接,是不是因为秋天变长了?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之下,近年气象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北京秋天并未延长,但冬日确实在缩水。
北京入冬近十年最晚
北京市气象局13日官宣,北京已于11月6日进入气象意义上的冬天。与常年(1991-2020年平均)入冬时间相比,今年推迟了约一周,为近十年入冬最晚的一年。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张娟表示,今年10月气温异常偏高是导致入冬推迟的主要原因。
气象监测显示,今年10月,北京市观象台平均气温为15.6℃,比常年同期(1991年至2020年平均值)偏高1.8℃,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气象史上10月的平均气温最高值为2006年的16.1℃。再来看今年10月下旬的情况,北京市观象台平均气温为14.5℃,比常年同期偏高3.4℃,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
北京今年10月以来气温偏高的直接原因是,处于北京上游的贝加尔湖以西地区上空长时间受高压脊控制,10月下旬高压脊开始向东移动,控制北京上空。在它的作用下,影响北京地区的冷空气强度较常年显著偏弱,同时在西北气流和地形的共同作用下,引起下沉增温,促使北京地区气温明显偏高。
这种异常偏暖的天气态势一直维持到11月初,直至下半年的首轮寒潮天气到来,北京遭遇大风降温的侵袭,入冬进程才得以推进。
实际上,不仅是北京“冬来晚”,北方多地冬天今年集体迟到。
今年10月以来,我国大部地区气温持续偏高。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10月全国平均气温为12.2℃,较常年同期偏高1.6℃,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高。其中,140个国家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10月历史极值,内蒙古、新疆、天津和辽宁的数值均为历史同期最高。到了11月初,我国大部地区气温依然偏高,华北、黄淮、江淮、西北等部分地区再次追平或打破11月最高气温纪录。
因此,今年10月气温异常偏高也是导致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多地入冬延迟的原因。
从中国天气网统计的最新入冬进程情况来看,截至11月13日,我国西北地区、东北大部、华北、黄淮北部以及川西高原等地都已进入气象学意义上的冬天。在省会级大城市中,北京、天津、石家庄、济南、乌鲁木齐、哈尔滨、长春、沈阳、呼和浩特、西宁、兰州、拉萨、银川、太原等地已加入“冬日群聊”。常年在10月中旬就会入冬的乌鲁木齐、沈阳和银川,今年的冬天在11月初才姗姗来迟。其中,沈阳是历史上第一次直到11月才入冬,创下了最晚纪录;太原11月3日入冬,较常年偏晚了10天以上。
中国天气网盘点大数据发现,不只是今年,冬季推迟早有迹象。对比1991-2000年和2011-2020年的平均入冬时间,昆明推迟了10天;南京、合肥、武汉等城市从11月中旬推迟到11月下旬,时间超过5天;杭州、长春、南昌等城市入冬也晚了3到5天;北京则推迟了3天。
冬天迟到并非秋天延长
入冬则意味着秋天结束,那冬天迟到是因为秋天延长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我国多地不仅冬天迟到,当初秋天也迟到了。
以北京为例,今年入秋时间为9月19日,比常年平均入秋时间(9月13日)推迟了6天,入冬时间也正好偏晚6天,所以今秋总时长为48天,与常年持平,并未延长或缩短。
当然,无论是在北京人的感受中,还是在气象数据中,北京的秋都是四季中最短的季节。1991年至2020年大数据显示,北京的秋季平均为48天,是四季中最短的季节,比春季短了7天,与夏冬两季更是差距悬殊。常年平均夏季和冬季分别为116天和146天,夏秋冬三季的时间比例大约为2∶1∶3,秋季夹在漫长的夏季和冗长的冬季之间,显得格外短暂。
在我国大部分四季分明的地区,秋季比起夏冬两季,都是相对短暂的。张娟介绍,从年代际变化(即以十年为单位来对比,每十年为一个年代)来看,秋天长短的变化并不如夏冬两季明显。总体上,我国大部地区秋天的长度变化不大,云南、江西北部、湖南中部、福建中部、辽宁中部、四川盆地等地的秋天延长超过3天,局地延长10天;而青海东部、甘肃中部、河北西北部、贵州、广西中部、广东沿海、海南等地的秋天缩水3天以上;其他大部地区变化不大,秋天长短差异的时间基本在3天以内,且每年有波动。
全球变暖导致冬日“缩水”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我国四季更替发生了很大变化,多地入春、入夏时间呈现提前趋势,而入秋、入冬时间在推迟,相对来说,夏季变长、冬季变短更为明显。”张娟说。
《近47年我国四季长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四季长度在我国范围内主要表现为春季变短、夏季变长、秋季基本变短、冬季变短的变化趋势,但这种趋势在空间分布上有所差异,北方比南方明显,东部比西部明显。此外,从一些学者、专家对山东、湖南、湖北、江苏等地的研究来看,这些地方的规律比较一致,夏季明显变长,开始时间提前,结束时间推后;秋季的发生时段整体向后移;冬季明显缩短。
其中,在四季分明的华北、黄淮地区,冬季“缩水”比较明显。以北京为例,20世纪70年代,平均冬日约160天,2011年至2020年缩水到139天,冬季在四季中的占比也从44%左右降到38%。
总体来看,北京年平均气温呈变暖趋势,1990年以前北京年平均气温与常年相比以偏低为主,1990年以后平均气温持续偏高。有气象记录以来,北京最暖的十年全部出现在1986年以后,最冷的十年全部出现在1986年以前。
《全球变暖下1951—2014年北京地区的季节变化》中也提到,随着北京年平均最高气温升高,北京夏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夏季长度显著延长;随着北京年平均最低气温升高,北京春季开始日期显著提前,秋季和冬季开始日期极显著推迟,夏季长度显著变长,而冬季长度极显著变短。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北京四季的开始日期和四季的长度变化存在非均衡响应。
“最热夏天”后会迎“最暖冬天”吗
在经历了今年最热夏天、秋天气温破纪录之后,很多人关心,今年的冬天会不会成为最暖冬天?
VIP课程推荐
APP专享直播
热门推荐
收起24小时滚动播报最新的财经资讯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扫描二维码关注(sinafin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