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弥勒经济工作这样干!
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科技赋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开放经济,纵深推进系列三年行动,切实增强经济的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
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
1月14日,中国共产党弥勒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在弥勒城区举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安排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任务,推动全市上下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坚定信心,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弥勒实践新篇章。
市委书记李健出席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潘金军主持会议并作工作安排。市委副书记田红梅、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金荣、市政协主席张茹权出席。
市委书记李健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上作讲话
李健从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准经济工作方向;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增强经济工作信心;坚定不移转型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基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发展经济能力四个方面,对2024年弥勒市经济工作提出意见。
市委副书记、市长潘金军主持市委经济工作会议
一、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准经济工作方向
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学深悟透、心领神会,全面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中央、省委、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州委工作要求在弥勒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二、准确把握当前形势,增强经济工作信心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落实市委“1377”发展思路的第一年。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省州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弥勒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州委“337”工作思路,在加压中奋进、在挑战中破局,全市经济发展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
一是产业结构优化有了新突破
坚持把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着力点,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预计限上零售、餐饮均增长50%以上,限上住宿增长107%,供给侧加快向需求侧和消费端转化。
与2022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预计上升3个百分点左右,占比有望超过40%,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呈现出一产稳、二产强、三产快的发展态势。
二是投资结构有了新突破
坚持大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强化项目调度,产业投资持续稳定向好。
全市产业投资占比达66.4%,较上一年提高了8.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州水平。
工业投资增长18.3%,占比达到13.6%;民间投资占比达70.2%,比上一年提高了14.8个百分点。
三是园区经济有了新突破
坚持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园区经济。2023年1月,弥勒产业园区升格为正处级园区。
统筹资源向园区集聚、政策向园区倾斜,助力园区企业大干快上,园区平台强势赋能,泰贤咖啡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一批新兴产业项目有力促进了园区新旧动能转换。
四是绿色能源有了新突破
超前谋划布局“风光水火储”多能互补基地,全力推进2个风电、5个光伏、4个井工煤矿项目建设,西风电场、永宁风电(弥勒片区)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新增绿色能源装机规模80万千瓦,总装机规模达121.55万千瓦,位列全州第一。
五是营商环境有了新突破
倡导树立的“说话算话、换位思考、合作共赢”营商理念,得到了很多企业家的认可,吸引了宇星钻石、门吉酒业等龙头企业落地弥勒,引进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6个。
坚持抓大不放小,实施经营主体倍增计划,组织行业部门深入一线开展工商登记注册、融资授信和助企纾困等工作,推动经营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全市净增经营主体1.47万户,总量突破7.76万户,增长20.6%;新增“四上”主体57户,同比增长90%,创下近年来最快增速。
新增资质建筑企业5户,壹级资质建筑企业实现零突破。
六是旅游业转型有了新突破
精心组织了暑期系列文体活动,创造了规模最大、周期最长、范围最广、成效最好的记录,加快旅游业从观光经济向综合消费转变,吸引不少游客到弥勒深度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全年预计接待游客1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70亿元,人均旅游消费预计将首次突破千元大关。
七是对外开放有了新突破
深化与河口县合作,借助中国(云南)自贸区红河片区、河口边合区等开放平台,大力发展跨境贸易、跨境电商和跨境旅游。
入驻弥勒产业园区的云南和裕公司米线系列产品,通过自贸区平台出口新加坡,成为全州食品9810模式出口第一单。
上海化工院新型管材出口南亚东南亚,浩翔航模发动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
越南游客到弥勒旅游人数超过1.9万人,弥勒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快。
八是改革创新有了新突破
弥阳街道析置为弥阳、太平、福城三个街道,职能从管理型变成了服务型,赋予了城市治理新内涵。
市能源局、市烟草产业发展中心组建成立,为能源和烟草两大支柱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深化与省农科院、昆明理工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打造专家科研站、工作站,为产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成功入选全国科技支撑产业发展主题创新型县(市)名单,获评云南省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示范县(市)。
九是城乡融合有了新突破
一体推进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体育、儿童友好“七城同创”,持续做精城市、做优集镇、做美乡村,打造了一批示范集镇、和美乡村,促进“产城人”深度融合、“城镇村”联动发展,省级“绿美县城”创建进入公示阶段,荣获云南省“健康美丽文明智慧幸福县城”称号,列为第五批全国新型城镇化标准化试点。
十是民生改善有了新突破
用心用力用情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民生支出34.3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3.1%。
制定实施教育、医疗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探索集团化办学模式,印君集团正式托管弥勒一中。
设立教育发展基金,打通教师激励通道,走出了教育改革坚实一步。完成市人民医院项目阶段性结算审计,采取新模式重启建设。
一年来的实践,形成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弥勒实践的六条经验:
一是把准方向。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和州委“337”工作思路,大力发展“三大经济”,制定实施系列三年行动计划,结合弥勒实际形成“1377”发展思路。
二是问题导向。聚焦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困难挑战,善于发现问题、深入研究问题、真正解决问题,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三是改革创新。坚持眼睛向外,学习外地好经验好做法,破解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解决一个又一个社会问题。
四是作风效能。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全面落实“三法三化”、“三个马上”要求,跑出了弥勒经济发展“加速度”。
五是情怀情结。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
六是统筹联动。始终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强化统筹联动,有效应对了重大项目攻坚期、还本付息高峰期、招商引资突破期“三期”压力。
三、坚定不移转型升级,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是“3815”战略发展目标“三年上台阶”的关键之年。弥勒市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推进科技赋能,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大力发展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开放经济,纵深推进系列三年行动,切实增强经济的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不断巩固和增强经济稳中向好的态势。
为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守住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底线
持续抓好耕地流出问题整改,巩固耕地非农化、非粮化整治成果。
新建改造高标准农田7万亩,确保耕地数量有保障、质量有提升。
采取轮作、套种等方式,力争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及增速保持在全州前列。
二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落实“一企一策、一债一策”的分类化解方案,用好政策性金融工具,积极稳妥化解地方债务。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有效处置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对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等金融活动发现一起、严厉打击一起。
三要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底线
以“三个最严”推动“六大攻坚行动”,加强道路交通、矿山、城镇燃气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不断完善拓展1262预警与联动防灾减灾机制,坚决防范遏制重特大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广余林工作法,深化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持续推进24个重点村社会治安治理,确保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
四要守住生态环境保护的底线
围绕“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的总体思路,积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加快补齐两污治理短板,启动甸溪河清淤工程,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二期)。
持续推进南盘江流域系统治理、精准治理、源头治理,确保江边桥国控断面水质持续达标、扯龙桥省控断面水质恢复至Ⅲ类。
一要稳投资
坚持项目为王,调整优化升级“十四五”规划项目库,实施一批重中之重项目。
用活政策争项目,切实把政策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聚焦要素促项目。主动适应项目提级论证审批制度,提高项目谋划的前瞻性和精准性。
分清轻重缓急,分批逐次做好项目用地、用电、环评、能评等要素保障,促成更多项目落地建设,形成更多的投资量、实物量。
进一步优化电网网架,提前做好电力项目谋划、规划、申报等工作。
精准聚焦推项目。用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农业方面,在竹园、朋普、新哨、虹溪等乡镇新建一批仓储冷链物流项目,着力补齐农业设施短板。
水利方面,全力推进龙泉水库、东西部山区骨干水源连通工程建设,实现弥泸灌区弥勒灌片收尾,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能力。实施雨补水库除险加固、西二灌区等6个国债项目,加快甸溪河二期项目建设,力争小宿依水库开工。
交通方面,实施巡检司镇通三级公路项目。对326国道改移工程进行整体设计、分段实施、各个击破。力争老三那线城区段拓宽改造项目启动建设,进一步缓解弥勒大道交通压力。
二要稳烟草
加快补链强链,全面构建种植、复烤、仓储、醇化、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烟草全产业链。
加快推进烟草配套项目建设,全力打造全省烟草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三要稳能源
按照“增煤电、扩光伏、优水电、配储能、强电网”十五字要求,实施一批能源项目,让能源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四要稳房地产
紧盯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全力做好保交楼。
探索智慧物业,鼓励支持小区采取“业主自管+物业公司管理”等模式,提升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水平。
围绕重点房地产项目谋划布局一批优质学校。
通过三年时间将弥勒一中建成云南省知名高中,全力打造家门口的“好学校”。
深化与知名医院和医疗集团合作,着力在人才招引、激励机制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设家门口的“好医院”。
以优质均衡公共配套吸引更多本地群众进城购房,吸引更多外地人群到弥勒康养旅居、投资兴业、安家落户。
一要强化科技赋能
深化与省农科院、昆明理工大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校合作,设立云南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引进科技人才入驻弥勒开展科研工作,积极支持浩翔科技、新广农牧、立新羊业、吉成园林等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促进更多创新成果转化。
支持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积极推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全力争创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二要深化国企改革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完善激励机制,培养有情怀、懂管理、会经营的优秀企业家。持续加强融资力度,“市场化”谋划项目,提升造血功能。
三要做强民营企业
选树一批典型,增强企业信心,稳定市场预期。积极推进个转企、企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实现经营主体倍增,助力民营经济再造优势、再展雄风、再创辉煌。
四要大抓园区经济
加快建设与园区发展进程相匹配的用水用电、供气供热、仓储物流、污水处理和生活配套等基础设施,促进区城融合。力争金锣屠宰项目1月底试生产,宇星钻石上半年开工建设,印象葡萄烈酒项目上半年完成设备安装,华润三九三七、隆祥酵母项目年内主体完工,微幸羊乳、云南生物谷(二期)项目年内建成投产,力促云南生物谷总部迁至弥勒。
五要大抓开放经济
深化与河口县、红河产投公司等合作,全力拓展开放开发空间,在绿色食品、烟草制品、无人机、新型管材等产品出口方面加大协调支持力度,将产品销售至南亚东南亚国家。
第一,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要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做好前端研发、中间加工和后端营销,把更多收益留在弥勒、留给农民。
种子端,依托“一带两区一河谷”特色农业产业优势,推进佛丹9号玉米种子、新广农牧“白羽肉鸡”育种、云上黑山羊等种业转化应用。
种养端,按照“稳粮稳烟、扩蔬增果、保花促药、兴林强牧”思路,深化与光筑、百锐蓝、悟创等龙头企业合作,打造3万亩全国浆果类全产业链示范标杆基地。加快温氏100万头生猪、新广农牧65万套种鸡、10万只云上黑山羊规模化养殖项目进度。
品牌端,推进农产品品牌和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深入开展“三品一标”认证申报。
二要闯出新型工业化新路径。加快红酒、红糖、磷化工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实现品牌再造。
加快推进红狮新型水泥、盛宵高纯度材料等项目建设。
依托弥勒、蒙自、元阳三地机场和长水机场集团、浩翔科技资源,成立通航产业运营公司,建设集研发、制造、航模运动为一体的通航产业基地,推动低空经济实现突破。
三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在旅游产品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服务创优等方面持续用力,满足个性化、差异化服务需求。
盘活用好弥勒高铁站交通枢纽闲置资产,打造弥勒全域旅游服务中心。开发一批带得走、留得住,有艺术欣赏价值的文创产品,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业态。
加大线上线下宣传推介,优化旅游线路和公交配套,加强景区景点联动,辐射带动乡村旅游,吸引更多游客到弥勒充分体验“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推动文旅经济实现“供需两旺、高开高走”。
第二,城乡融合再上新台阶
一要做精城市。聚焦“一主两副一园区”187平方公里范围,精准规划、精雕细刻,守护好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本底。
重点做好14个小区改造收尾工作,启动红烟片区、电力小区等7个老旧小区改造,完成吉山北路棚户区改造主体工程。
更新改造燃气、供水、污水管网107公里。做好湖泉片区重要地段、门户空间的城市设计,建设高端商务旅居集群。
二要做优集镇。精准定位。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集镇,以镇域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精准发力。通过村集体+企业等方式联动开发,为村集体增收和后期管理运营提供保障。久久为功。把做优集镇建成民心工程、民生工程。
三要做美乡村。加快从人居环境1.0版向乡村建设2.0版再向乡村振兴3.0版迈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第三,民生改善再上新台阶
重点围绕“六件民生实事”,发挥烤烟、万寿菊、小浆果、牛羊养殖等产业优势,推广“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以基层组织力推动产业联农带农。
大力发展劳务用工,切实解决企业用工需求与劳动力、务工信息对接不畅的问题,支持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创业,让更多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
推动科技下乡、资金下乡、企业下乡、能人下乡、大学生下乡,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
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培养大批懂技术、用科技、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
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服务体系,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生活和身心健康。
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提高发展经济能力
(一)提高思变谋变求变的能力。必须保持思变谋变求变的高度敏感性,不断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二)提高想干事敢干事干成事的能力。要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作风提效能,全面提升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多想事、多谋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一点就多干一点。以干部之干,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活力。
(三)提高学政策懂政策用政策的能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学习研究政策作为头道工序,把准国家政策的取向和投资的导向,结合岗位职责和工作实际,把政策变成思路,把思路变成方案,把方案变成一个一个的具体项目,把项目交给市场。要常态化开展送政策上门活动,让群众和经营主体从政策中找到机会,享受红利。
坚定信心、保持定力
锚定目标、开拓进取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弥勒实践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