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是第十四个国际淡水豚日,也是第五个长江江豚保护日。根据最新调查显示,长江南京段的江豚数量已经达到了62头,与五年前相比增长了54%。
作为唯一一座在城市中心江段有江豚稳定栖息的大城市,近年来,南京坚定贯彻“长江大保护”和“十年禁渔”战略规划,不断推进长江南京段生态修复工作,为江豚繁衍生息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为了确保“一城清水”入长江,南京持续开展金川河、九乡河、七乡河、北十里长沟、朱家山河等主要入江支流综合治理。全长23.5公里的外秦淮河,是南京7条省控入江支流中最长的一条,汇水范围广、流域面积大,仅干流段就有45条支流汇入,流域人口约500万人,水情较为复杂。近年来,通过采取河道清淤、污水管道改造、建设水质净化站等多种手段,累计完成流域1912个片区雨污分流改造、整治支流排口544个、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50万吨/日,入江断面三汊河口水质从劣V类提高到Ⅲ类。
在长江“十年禁渔”方面,长江干流南京段及水生生物保护区219艘渔船全部完成退捕,全市长江流域1366艘渔船、2675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据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陈炳耀介绍,随着长江南京段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江豚数量逐年增多,现如今,南京基本可以实现江豚“天天见”。
不仅如此,为了准确监测江豚活动,南京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花了四年时间,逐渐搭建了5G无人机和水下被动声学智慧监测体系。这套监测体系是一套开放融合的系统,可通过长期的数字积累和不停修正识别算法进行功能的迭代,进而越来越完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梅志刚告诉记者,他们利用水下声呐等技术装备,可以监听到水里的声音,把江豚的声音挑选出来,因此他们对江豚的声信号特征有非常详细的前期了解。然后,利用人工智能的算法结合无人机拍摄的画面,对江豚的数量进行识别。他还告诉记者,在保护区的核心水域,监测人员可以实时知道任意时刻江豚种群在哪里、有多少、有没有人的活动对它进行威胁等。
据了解,南京的江豚主要分布在潜洲、大胜关长江大桥和子汇洲附近水域。秋季是较容易观测到江豚的季节,清晨至中午之前、下午临近傍晚时分,人们漫步于鼓楼区的电厂旧址公园、“江豚观赏地”雕塑、欢乐舞台等下关滨江沿线,建邺区的鱼嘴湿地公园,都有更大的概率遇见江豚。此外,在前不久的10月20日,南京还启动了2023年“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月”,保护月活动至11月20日结束。其间,南京持续开展江豚公益跑、全民寻豚、生态影像展等活动,邀请更多人共同守护这些长江里的“微笑天使”。
来源:南京晨报